陪你走过四载,人生之幸也
2016 年入校时正值西浦十周年校庆,一转眼,现今又迎来了十五周年。能够遇见西浦,是我极大的幸运。
01 初相识:一见如故
西浦有两类独特的生源:一是高考失利,分数不上不下的考生,已与名校失之交臂希望西浦的国际化特色能帮助他们扭转命运;二是分数够到名校,但被西浦创新的教育理念所深深吸引、自愿前来的学生。
我是上海(也可能是全国)最后一批高考前报志愿的考生,在那个焦躁不安的梅雨季,一边进行着考前最后冲刺,一边被繁杂的院校专业信息扰乱着心神。 我不喜欢命运不受自己控制的感觉,不希望把选择权交由分数线安排,甚至不愿接受校内调剂。 心乱如麻的时候,我第一次了解“中外合作办学“,第一次知道了西交利物浦大学。父母替我去参加了西浦线下招生活动,还到苏州实地参观了校园,给我带回来一本招生手册、一本毕业生人物志。 里面有一句话是这样描绘西浦特色的:视学生为“年轻的成年人”,强调文凭是学习的副产品,以学生健康成长为根本、以学生为中心、以兴趣为导向。 虽然还没有真切的体验,但西浦的育人理念和那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让我坚信,这就是我向往的大学! 于是,我填报了两所几乎够不着的985大学后,便断档报了西浦。那一刻,最后的结果其实已了然于胸。
当时身边几乎没人知道这所学校。记得回高中汇报毕业去向时,老师看着我的录取通知书说:“西安交通大学,不错嘛!” 在上学的头两年,也常常听见“野鸡大学”的评价,却又无法用三言两语进行辩驳,心中愤愤不平,立志要靠我们自己改变大家对这所学校的错误印象!
从十周年到十五周年,我听到了越来越多的正面评价,也见证了我们和“小破浦”的共同成长。

02 自由殿堂
“自由”“开放”“包容”大概是同学们对西浦最多的评价。 学校没有强制考勤、没有班主任、没有班干部,甚至几乎没有班级概念,一个小小的邮箱可以沟通在校内的一切事物;宿舍不断网、不断电、不查寝,除了不能做饭,与在外租房一般无二;甚至校园都没有围墙,将开放落实到底。 西浦教会我们的第一课,便是“从需要老师家长事事关心的 Teenager(少年)向独立自主的 Young Adult(年轻的成年人)转变”。 2019 年开学典礼,席校长发表了题为“蜕变:从巨婴到世界玩家”的演讲,深感触动。
说来有趣,每年开学典礼的家长提问环节都备受关注,也常常令人啼笑皆非。 比如,每年一定会有家长关心宿舍能不能用洗衣机的问题,没有电梯如何把洗衣机搬进宿舍,学生从宿舍到教室途径仁爱路时交通安全如何保障,学生在校谈恋爱会不会影响学习,等等。 我们当然理解“儿行千里母担忧”的心情,但也很无奈,有时我们已做好准备,可父母们却不敢放手。
除了生活独立,西浦更要求我们学会“主动”,因为你不去找老师,一定不会有人来找你,但你若去主动联系,则必有回应。这既反映在“解决问题”中,也反映在“把握机会”上。 比如,西浦的三好学生是需要自己申请的。头两年,我也收到过邮件,但都没有在意就略过了。直到大三有一天,我爸突然问我:“你们学校有没有评三好学生呀?你去试试呗。”我这才去研究了相关政策,之后发现只要提交了申请的同学,大部分都评上了,一则他们本身也不差(专业 5%),二则很多人都没有申请的意识,竞争不太激烈。
在这种自由、开放、包容的环境下,催生出的便是多元和个性化的发展。
曾有一位老师问我:“你觉得你这些年的成长是因为西浦多一点,还是 AIESEC(国际经济学商学学生联合会)多一点呢?”熟悉我的朋友会知道,我大学的大半时间都徜徉在 AIESEC 这个学生组织中,它也是我的“第二大学”。 我也曾思考过:如果没有遇见 AIESEC,我还会如此认可西浦吗?我想,会吧,因为机会可遇不可求,但“自由包容的环境”是催生机遇的沃土,“主观能动性”是把握机遇的先决条件。 错过了落日余晖,还会有满天星辰。 在这片沃土中,我看见了身边一个个朋友都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地。有人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起了学生讲师,两三年下来吸引了上百号学生;有人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天赋,在下沉广场办起了西浦文创;有人深耕科研道路,与团队共获国际大奖… 西浦表面看似对学生放任不管,但却能采取“隐性和软性的措施”激发每个个体的兴趣,找寻属于自己的赛道,不以单一标准衡量“成功”,这大概是我最佩服学校的一点吧!
从个人体会来说,我认为有三个要素推动了学生的百花齐放:
一是自由的时间。
从课程安排来讲,我们的课表可谓是一年比一年空,但从学习体验来说,又觉得一年比一年忙。从学业角度,越到高年级,就有越多的时间是留给我们自己的,可以去做小组项目、写论文;从课余角度,因为有了大把时间,我们可以去玩社团、听讲座。
同时,西浦因为有超长假期而常被大家戏称为“西浦‘假’校”,不仅有中国的寒暑假,还有西方的圣诞假。不过,我身边的朋友也知道,每年圣诞节出去玩,我必是白天赶行程,晚上赶论文。 印象最深刻的是大三那年和妈妈去柬埔寨旅游,我苦于找寻不到合适的数据和文献支撑论文观点,妈妈看我太辛苦,也帮我一起查,频频出招,又被我连连否决:“不行,这不是官方数据!”“不行,这不够学术!”“会被判抄袭的!”最后,我妈只能感叹:“西浦的培养可真规范啊,连平时作业要求也这么严格。”
除了旅游,我大学期间的寒暑假也基本在天南海北奔波,去斯里兰卡和摩洛哥做过海外志愿者,去贵州做过乡村振兴项目,去各大城市参加过领导力峰会…直到疫情暴发才消停下来。我爸妈常感叹:“这孩子放假了也见不到人影。”
二是包容的氛围。
西浦的同学们能如此活跃地组织、参与各类活动,离不开这个包容的氛围。环境是会影响人的行为的,人也是会影响人的。 我记得大一暑假前参加学校组织的“社会实践出征仪式”,有一千多位同学参加,包括支教、海外志愿者、社会实践、学术调研等,前前后后都是熟人。 对于包容氛围促进多元行为这一点,我身边有两个极具代表的现象,一是“Gap Year”(间隔年),二是留级转专业。
Gap Year 指在上学期间或工作前,腾出一年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。这在西方国家很常见,但在国内的接受度还是很低。而中西合璧的西浦在这方面显然有更高的包容度,在我熟悉的朋友里就有不少选择 Gap Year 的,有人去 NGO 做了全职工作,有人去参加了海外创新创业课程,有人走南闯北地去体验各类工作和生活…
另一个往往不大被接受的安排就是“留级”,提到这个词,大家想到的一定是这孩子不好好学习。不过,在西浦有一种特殊的留级,那便是大二转专业。在西浦,除了个别专业需要天赋测试,其他专业可以在大一时随意转。但由于大一几乎没有专业课,有些同学到大二才发现自己不适合所在的专业,或是有了其他心仪之处,因而产生了留级转专业的现象。 这在西浦见怪不怪,不会遭受“另眼相看”,反而会被大家称一句“勇气可嘉”。
三是学校的支持。
西浦常说要“以学生为中心”,但其实在这片百花齐放的学生舞台背后,离不开学校默默的支持。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育人理念,所谓“知而后能行,行必有所为”。
西浦致力于引导学生完成“三个转变”: 从孩子到年轻成年人,再到世界公民;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,再到研究导向型学习;从盲目学习到兴趣导向,再到人生规划。 当初听到这几句话时,其实没有太大感触,但四年过去了,我想说,西浦在点点滴滴中真的做到了给学生的引导和支持,至少对我而言。
其次,学校的支持另外还体现为“行政效率较高”。大多数事情学生都可以“点对点”地直接找到相关部门进行协商办理,没有繁琐的环节,这一点在社团发展中尤见其效。
同时,在西浦也能充分感受到学生是被视为与教师拥有“平等交流权”的成年人。比如那随时向同学们敞开的办公室大门,比如可由学生代表参加的年级会议…印象最深的是在西浦领导与教育前沿院(ILEAD)做学生讲师,我们面向外校老师分享西浦成长体验,演讲内容完全由我们自己敲定,也会获得相应的酬劳,方方面面都获得了平等的尊重。
诚然,我们也曾质疑过西浦是不是过于“放养”了,因为除了那些广为宣传的校友故事,挂科、留级、终日窝在宿舍打游戏的同学亦比比皆是。 作为走完四年的毕业生,我得出的结论是:西浦并不适合所有人。对于适合的人,这里是可以帮你探索真我的“自由殿堂”;对于不适合的人,或许只是“草草度日”。

03 从「被动学习」到「研究导向型学习」
在西浦,大家争议最多的还属“教学问题”,毕竟学生以学习为己任。 其中,同学们最困惑的在于“我们好像没学到什么知识”。无论从“理论体系”,还是“专业技能”,和国内传统院校相比似乎都相去甚远。因此,学生们常会产生深深的焦虑,尤其是对于就业的焦虑。 说实话,我的四年也是在这种焦虑中度过的。 但现在,作为一名即将硕士毕业、已找到工作的毕业生,我想对这段心路历程进行一次复盘。
我的专业是城乡规划。这个专业的学生在国内其他大学需要学习五年,并且算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。 我曾经研究过国内知名院校的课程设置,也买过相应教材,他们在理论体系(如规划史、规划原理、总体规划、详细规划等)和专业技能(如手绘、软件等)方面确实比我们所学要深入得多。 而在西浦,我们大部分专业课甚至没有系统的课本,教学材料主要是 PPT 和 Reading list(老师推荐的阅读清单),Lecture(讲座)也较少,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己在做 Coursework(作业),辅以部分讨论课,对软件等的使用也没有较高要求。 听完这段描述,大家一定会觉得这学校是真的很“水”吧,但有趣的是,同学们一边吐槽着自己啥也不会,一边通宵熬夜忙得不可开交。忙什么呢?也就是那一个接一个的 essay(论文)、project(项目)、presentation(演讲)吧… 就是在这种状态下,有几段经历引发了我对这两种培养模式的思考,尤其是使我理解了西浦模式的优势所在。
在低年级时,专业接触较浅,难以给出明确观点,但听到过几种不同群体的声音。 最早是父母身边的同事朋友,他们常说:“本科生懂什么专业,也就是一点皮毛,到了工作岗位中会发现连 10% 都用不上,全都要从头学起。” 后来,接触过一些同专业的外校同学,每每都会羡慕地说“你们学的内容真扎实”,但收到的回复却是“其实我们也觉得自己啥也不会,理论背完就忘,软件也没人教。” 再后来,有公司到学校宣讲,讲到西浦同学时给出的评价是:“虽然西浦同学在技能方面确实较弱,但思维活络、学习能力强。软件这些东西工作半年就能马上追平其他学生,但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培养出来的。” 这是我最早意识到,传统模式与西浦模式的区别在于“知识”和“能力”。 而第一次对这一点有切身体会是大三暑假去贵州做乡村振兴项目。
当时,我们和当地一所高校办了“联合工作营”,第一天碰面要进行前期汇报。这个消息我们是前一天晚上十一点多才知道的,于是用了几个小时火速赶制出两张“简陋”的 A2 海报,汇报内容全靠临场发挥,而对方已准备良久,满满一墙 A0 大海报,配以精致的分析图和提前准备好的演讲稿。 那天结束后,对方同学连连感叹道:“你们把 A2 讲出了 A0 的感觉,我们把 A0 讲出了 A2 的感觉。” 听到这样的评价我们很惊讶,因为这样的公开汇报在西浦数不胜数,似乎在学校随便抓一个人都能完成。我们从未意识到这种自信从容、逻辑鲜明的演讲能力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来的。 而在之后的一个月里,这样鲜明的对比一次次出现。我们普遍善于沟通交流、组织协调,思维活络,可以提出独到见解,承担了大部分的小组汇报工作和方案整体把控;他们对于理论和软件技能掌握扎实,对当地风土人情熟知,能够将想法落于纸面,把控细节。 另一个出乎意料的现象是,被拆分到不同小组的西浦同学在短时间内不约而同地承担起了各组 leader(领导者)的角色。后来我们聊起来,大家说自己在学校时并不总会担任组长一职,但当时在团队建立初期“一盘散沙”的状态下,还是会不由自主地站出来统筹全局。 当然,这段经历也让我意识到我们的确很欠缺专业知识和硬技能,而这一点是不可能依靠老师提升的。
这让我对于席校长提出的从“知识导向型”转向“研究导向型”的理念又有了新的理解。他认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,我们有太多可以获取知识的途径。大学并不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地方,而是一个通过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和获得成长的地方。 打个比方,在 A 领域有十个理论,传统教育模式是详细教会你这十个理论,但考完试后很快就会被忘记。而西浦只简单告诉你有十个理论点,将其中一两个提出来和一个具体案例结合,让你自己去深入探索,未来遇到其他情况时,便能举一反三,用同样的逻辑去将其他理论与实践结合,正所谓授人以鱼,不如授人以渔。
有一个学习理论叫“721原则”,是指一个人掌握新技能有 70% 来自实践,20% 来自与同伴的交流,只有 10% 来自正式学习。比如,我们学习社区规划时,邀请了社区居民,举办了“世界咖啡”工作坊;学习可持续发展课程时,我们完成了以西浦为例的绿色校园设计项目;学习房地产课程时,我们以苏州工业园区某开发地块为例,撰写了市场调研报告和可行性报告;学习环境与规划课程时,又以阳澄湖为例,编写了政策备忘录和综合流域管理规划方案… 在这个发现问题、收集资料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,我们一遍遍地锻炼着自己的快速学习、团队合作、沟通表达、逻辑思考、批判思维等等能力。说实话,在上大学前听到这些词时,总觉得很空洞,是在泛泛而谈。但现在,对于每一个词,我都可以举出一堆例子,让每一滴的成长都有迹可循。 在毕业后实习的这一年里,我更加坚信能力比知识更重要。
去年我做了三段实习,有和专业相关的,有不相关的,结束时都获得了领导还不错的评价。在复盘过程中,我发现有两点很重要。一是领悟力,即是否能理解一项工作的本质和领导的需求。因为西浦的作业大都是从实际问题出发,辅以社团的实践经历,我更能寻找到一些事物间共通的和本质的逻辑。二是学习能力,因为在工作中会碰到很多自己未接触过或不熟悉的领域,这时是否能快速通过互联网或是请教前辈完成工作,决定了在实习中是会一直打杂,还是能接受更有意义的工作。 因此,我也想对仍在路上的学弟学妹说:要相信那些 DDL(deadline,最后期限) 不是白赶的,那些夜不是白熬的,时间会给你答案。 但我们也要意识到,西浦重能力而轻知识的原因,是希望我们”终生学习”。所以在发现自己知识和技能欠缺时,不要过度寄希望于老师,而是通过自己去补充这些知识。

04 独立之精神,自由之思想
历史上有两个时代我很喜欢,一为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,二为大师云集的民国时期。而其中,处于诸子论战中心的稷下学宫,和处于新旧两派争辩漩涡的北大,是我心中大学该有的模样,即在自由独立的沃土里,进行思维的碰撞与升华。 新冠疫情将我困在家中一年半,让我深深怀念校园生活,也深刻意识到线上和线下教学有天壤之别。校园里每一次有意或无意的互动都有可能产生思想交流,而虚拟世界里这种可能性被大大降低了。
西浦一直强调批判性思维,这个词我确实到大学才第一次听说。 经历过中高考的孩子们想必都曾有过一个困惑:为什么文科简答题会有标准答案?但困惑归困惑,其实我们早已习惯了背诵老师提供的标准答案,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获得更高分数。 我们专业往届曾发生过一件趣事。大二时有一门西方城市规划史的课,考试时出的是论述题。当时有老师认为一位同学作弊了,因为他试卷上的答案和上课 PPT 一字不差,甚至标点符号都一样,但这位同学坚持自己未作弊,最后召集了全系老师进行“会审”。结果,外教们一致认为该同学作弊了,中国老师认为他可能并未作弊,对外教说:“你们太不了解经历过高考的学生了,把 PPT 一字不差背下来并非难事。”后来,外教接受了这种说法,但他不能理解,PPT 上写的是我的看法,你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啊,为什么要写我的呢?
我实在太理解这位同学了,因为刚上西浦的时候我也总是希望老师能直接告诉我答案,或是仔细研究课件,去寻找可能的答案,觉得只有老师写的才是对的,不敢也不会独立思考。但大多数情况下,问题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,这才迫使我去建构属于自己的思考体系。
西浦对于思维观点的重视,在考核体系中也可见一斑。比如,我们的设计课评分,老师往往更看重破题思路而非图纸表达,因为海报只是呈现想法的手段而已。

05 尾声
这篇文案本想在西浦十五岁生日当天发出的,没想到一起笔便刹不住车了。
四年,1460 天,又岂是短短千字可描绘全的,余下的话等有机会再慢慢诉说吧。
最后,还是要说:
谢谢你,西浦!
谢谢你给了我一个广阔的平台,在不断探索和试错中了解自己;
谢谢你带给我如此多灿烂的经历,让我遇见了一群有趣的灵魂;
谢谢你让我变成更好的自己!
从懵懂孩童到翩翩少年,我相信你心中的梦想一定会实现,因为有这么多陪着你一起做梦的人呀!